L.JOY

首页 L.JOY动态

国内综合管廊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2021-04-14 11:24:41 

我国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北京在1958年建设的国内第一条综合管廊,就位于天安门广场下面,长度1076米,内部收容了热力、电力和电信管线,并为自来水管预留了位置;上海1994年在浦东新区张杨路人行道下建设的两条宽5.9米,高2.6米,共计11.125公里的支管综合管廊,收容煤气、通信、上水、电力等管线。而在国外,1878年巴黎地区就建成了600公里排水管网,随后不断扩建发展,现已形成2374公里的排水及管廊系统;日本在1926年采用盾构开挖施工建成日比谷地下管廊,对接了该地区几乎所有的市政公共服务功能。此外,海滨城市如新加坡对综合管廊的发展是详细规划的,明确规定各类设施应位于地表下哪段区域。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地上空间日益缺乏的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越来越认识到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分别在2015、2016年确立了25个城市为地下管廊试点城市:包头、沈阳、哈尔滨、苏州、厦门、十堰、长沙、海口、六盘水、白银、广州、石家庄、四平、青岛、威海、杭州、保山、南宁、银川、平潭、景德镇、成都、郑州、合肥、海东。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综合管廊建设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还将另发放10%补助。

那么国内综合管廊发展都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起步虽晚、热情却高:

从2015年首批试点城市出炉,不少省市一直在积极争取试点机会和开展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如广东一省2015-2020年入库综合管廊项目就超过300个。

2、“PPP+央企”最受青睐

由于PPP模式可以得到财政补助,各地政府大多首选PPP模式来开展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运营。此外,由于PPP模式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融资成本低的央企在资金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成功引领和主导着国内的综合管廊建设工作。

3、全产业链企业优势明显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是简单的土建加施工,而是要面临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对设计能力和运维能力要求极高。单单只熟悉做施工的企业将很难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也无法保证利润点。因此,具备规划、设计、施工、采购、运维等综合能力的企业将获得巨大优势,不仅体现在项目评标中,更体现在项目盈利上。

4、运营维护挑战多

综合管廊的收入来自于各类管线的入廊费以及政府财政补贴。建筑企业缺少运营维护综合管廊项目的经验,项目前期同政府商讨财政补贴难度不小。此外,日后的运营过程中,涉及各类管线的事故纠纷也将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少困难。当然,运营服务也可以交给专业的运营公司来负责,企业只用进行基本的监管。

5、潜力巨大

综合管廊对于消除城市“拉链路”,保障交通通畅、消除城市“蜘蛛网”,营造整洁环境、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提供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基础意义巨大。不过,各地在开展管廊建设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优先安排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对人口集中区域有选择性地开展项目逐步完善功能。

以上就是关于国内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的发展特点,国内现在对于综合管廊也是大力发展阶段,为未来的智能城市搭建基础。如果您还有其他关于综合管廊方面的疑问,欢迎来咨询我们埃尔乔亿

相关资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难点以及未来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