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OY

首页 行业资讯

地下综合管廊必备通讯—光纤电话

2021-09-25 14:21:5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大多建在距地表4~5米甚至更深的深度,因此地下管廊的安全、消防和实时监控作用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通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根据《GB 50838-2015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以及《城镇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明确规定在管廊内设置固定通信系统。

综合管廊运维平台软件

我国正在建设的综合管廊基本选用光纤电话作为管廊的固定通信系统。根据地下管道廊道的特殊环境,选择光纤电话确实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面对众多光纤电话制造商,如何选择是一个难题?

作为一种产品,光纤电话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已经存在了几十年。该产品主要用于公路隧道和现有的应急电话。因此,尽管没有管道廊道的直接用例,但管道廊道用户可以参考产品的用例。

光线电话的优缺点:

1、 安全-参见保护级别

管廊的潮湿环境决定了管廊中的光纤电话分机必须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目前,各大设计院基本要求扩建部分的防护等级为IP65或以上,但一旦水进入管廊,所有扩建部分将被废弃。想象一下,管道廊道被淹没后,每个廊道入口单元将派遣人员到廊道进行紧急维护。此时,一个完善的通讯系统对整个抢修工作有多大帮助。防护等级为IP67的通信设备即使浸泡在水中也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可见地下管廊通信设备是否具有IP67防护等级,防护等级至关重要。同时,管道廊道中存在大量的水分、各种微生物等腐蚀性物质,严重腐蚀设备。高防护等级的管廊延伸段将更好地保护机器内的电路,这将客观地延长管廊延伸段的使用寿命。

2、 抗干扰——看看“全光纤”接入模式

管廊环境潮湿,自身产生的沼气等有害气体对人类生活危害严重。为确保运行维护人员的安全,管廊内的各种排风设备会不时开启或常开,这些排风设备(主要是电机)的运行会产生非常复杂的电磁干扰,这将不可避免地干扰管廊的电话信号。目前,唯一能解决这种干扰的传输模式是全光纤接入,但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全光纤”——扩展单元和辅助单元都通过光纤连接。

目前,虽然一些厂家也提出了全光纤接入的概念,但实际上只有主干路是光纤连接的,辅助单元和分机是电缆连接的。此时,应注意的是,电缆在管廊潮湿环境中的衰减非常严重,这将导致特别高的系统故障率和复杂的维护。电缆需要在几年内更换,这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由于管廊的大多数业主属于PPP模式,且大多数运营时间在2025年之间,因此最大程度的维护减少也将为业主在通信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

3、 功能便利性-呼入和呼出呼叫是否畅通

管廊的施工位置决定了此处不能使用手机,因此管廊内的光纤电话是唯一的对外通讯工具。它应作为通信保障系统存在,这决定了管廊中的光纤电话不能等同于其他工业电话或应急电话。管廊内的光纤电话不仅应实现廊内各分机与中心的自由通信,还应能与外部公网用户自由通话。它不仅应能独立呼出,还应允许外部公网的呼叫自由进入,有效地提供运维人员正常的工作效率,并在特殊情况下起到通信保障的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些制造商只提到他们的产品可以实现外部通信功能,而没有提到有多少部手机可以同时通话,也就是说,没有提到他们的系统可以连接多少条外部线路,因为在大多数管廊中会有几个或多个入口单元。考虑到抢险救灾的特殊情况,1234条外线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在一些星形连接方案中,主机和辅机完全是电话。辅机的功能是扩展主机的接收器、麦克风和拨号键盘。主机和辅机应用一个数字源。这样,如果任何电话正在通话,其他电话就不能再使用,来自外部的电话只能在主机上接听,而辅助机则不接听电话。在采购过程中,管廊用户需要密切关注这些问题。

4、 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复

考虑到管廊内光纤电话数量众多,如何保证其安全稳定,自愈环功能和自检功能尤为重要。该功能可在出现故障时迅速排除故障,避免系统崩溃,为管廊扩建后通信设备的扩展提供方便。顺便说一下,大多数管架现在属于试验段的管架。管架长度较短,电话数量较少。在光纤电话的旗号下,IP电话凭借价格优势吸引了众多买家的关注,真正满足了现阶段管架的使用。但是,随着未来管架的扩建,IP电话方案的中心设备将扩大,随着电话数量的增加,扩建成本、系统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的系统不稳定和高维护成本将给管廊业主或运维方带来灾难性后果。

光纤电话

最后,应强调的是,根据管廊不同功能分区的特点,光纤电话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气体室必须选用防爆光纤电话,必须独立成环,不能与其他室连接。

目前,管廊内的光纤电话已成为管廊建设必不可少的配套设备,但真正实现上述功能和保障的管廊内光纤通信系统尚不多见。一些不良厂家仍在光纤电话的旗号下使用原有的IP电话或应急工业电话模式。因此,在选择时,我们必须对该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否符合国家标准。